欢迎光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 学会动态

沉痛悼念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史轶蘩院士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013-2-15 点击:17156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史轶蘩院士于2013年2月13日17:05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5岁! 
    史轶蘩,女,1928年11月1日出生,江苏省溧阳县人。
    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50~60年代,对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药物准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的早期诊断和抢救及原发甲旁亢的骨软化等多种内分泌临床的疑难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显著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近年来领导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和"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男性内分泌性性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 进步三等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发表论文约180余篇。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爱无疆 厚德载物—记我国著名内分泌学专家史轶蘩院士
 
1 无悔医学路, 硕果满天下
    1954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的史轶蘩留在了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50多年来,史轶蘩在国内首先总结及报告了较大样本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减等疾病的诊治经验,在国内首先建立血睾酮、双氢睾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的放射免疫法和血清性激素结合蛋白的测定方法,并建立了 3 项对性腺功能进行评价的试验,提出了北京协和医院自己的男性性功能低下的临床和实验室鉴别诊断指标。当时,生长激素、皮质醇等指标都没有正常人的参考范围,她组织内分泌科的同事和他们的家人,抽血测定并建立了正常值的参考范围。就是通过这样的艰苦开拓,史轶蘩和她的团队,建立起当时国内最强的内分泌科。
史轶蘩还花费了2 年时间,对北京地区10 万余中小学生普查了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的患病率,得出生长激素缺乏症(矮小儿)患病率为 1 /8464 的结论; 同时还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各年龄组值和疾病病理值,她还建立了各种内分泌疾病的筛选和确诊试验, 疾病的分类分型标准。随后,在国际上最先设计鉴别下丘脑性和垂体性 IGHD 的 5 天法生长激素释放兴奋试验,证实不少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垂体激素分泌功能缺陷。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医学界而言,贡献巨大。
    她最早在我国用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如用生长抑素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用人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治疗矮小儿,使患儿身高平均增长10 余厘米。
    在临床实践中,她发现甲亢危象的病死率高达 50% ~80%。 为了避免患者进入甲亢危象,她根据甲亢患者的心率、体温、大便次数、意识状态等临床数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甲亢危象前期的概念”,提醒临床大夫增加对甲亢危象的认识,尽量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进入到甲亢危象。时至今日,“甲亢危象前期 ”还是指导临床重症甲亢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概念。
    史轶蘩教授在医学界取得的成就,不仅使她多次荣获国家级的荣誉,也让她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很高声誉。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史轶蘩教授应美国卫生部邀请,前往美国进行科学研究。当时,我国正掀起一股出国热潮,许多人想方设法要到国外去。然而,在美国居住了两年的史轶蘩教授却拒绝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的挽留,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完备的科研条件,带着平时省吃俭用攒下钱购买一批实验仪器,毅然回到了祖国。她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根在中国,既然选定了要做生命的保护神,就应服务于祖国,要医治中国同胞。
 
2 只有好的想法, 才能有好的研究
    “对于内分泌领域中糖尿病和甲状腺两个重要病种而言,国内外已有足够的研究数据和病例对其进行分析,但对于诸如垂体瘤、骨代谢、库兴综合征等一些内分泌小病种而言,就必须要做好病例积累的工作。”为此,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在很多年前,就将上午安排为对外普通内分泌门诊,下午进行内分泌专病研究门诊,周一到周五的每个下午则都安排了不同病种的研究门诊,尽可能利用协和医院病人多、病种多的特点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数据库。正是这种超前的患者管理理念,让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在史轶蘩的的主要科研成果中,这类以长期资料积累为基础的临床研究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成绩便是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并总结了国际上最大例数( 1041例) 的垂体瘤临床表现,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 种垂体激素的检测方法和 11 种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功能试验。同时,首先将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药物如溴隐停、生长激素、生长抑素等应用于临床。其中,垂体卒中的分类、治疗原则和预后,生长抑素激动剂有形成胆结石的副反应等研究成果均位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正因为如此, 为了更好地保留患者的临床资料, 史轶蘩坚持要求所有特殊疾病的患者, 都要建立大病历,把病历的第一手资料留在医院,以备科研查询。这样做,也方便患者下次就诊能够看到完整的病例资料。“我们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诊断标准并尽可能地展开多项研究,因为协和医院有科研力量雄厚和医院规模大的优势。如果我们不做,那么中小城市甚至更低一级医院因为病人数量的不足,是无法完成这些研究工作的,也无法建立可以推广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我们责无旁贷。”
    史轶蘩很早就对肥胖症进行了研究,她预测肥胖症将成为21 世纪的流行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史轶蘩的推断不幸成为现实。她曾说过,21 世纪,50%的肥胖者要得糖尿病,17%的人患高血压,17%的人发生冠心病。此外还会增加患妇科肿瘤、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她在国内最早提出,脂肪组织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内分泌器官,能分泌很多物质,有的细胞因子本身就对胰岛素有抵抗,减少对血糖的控制。为了压制“对手 ”,胰腺就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等到有一天,胰腺这个器官被累坏了,不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了,不能管理血糖了,糖尿病就发生了…….。
    史轶蘩带领的团队,对减肥药物奥利司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目前,其他的各种减肥药物因为各种不良反应,逐渐退出了减肥市场。而当年她领导进行的临床观察的药物,是目前惟一经 FDA 批准的减肥药物。通过让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她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体重下降后,血糖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脂肪肝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因此,通过明确的数据, 她在国内第一个提出 “减轻体重可使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调控恢复正常,使脂肪肝得到恢复。” 在肥胖刚刚开始流行的年代,能够通过实际的数据和临床治疗反应,得出这样明确可靠的结论,归功于她敏锐的科研嗅觉和严谨的临床设计以及强大的实施能力。
史轶蘩说过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其中一句: 科学的东西其实是很简单的。如果你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好像两个人从未谋面,即便见面了也不认识; 但如果两个人相熟,也许在千万人中,一眼便能看见。 科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3 方法学、可重复性、准确性是临床研究之根本
    不论多忙,史轶蘩教授每周都会组织研究生汇报实验进展,亲自查看和分析实验数据。为了保障方法学严谨可靠,在每个学生的研究开题前,科里都会组织专家对学生们的开题报告进行讨论,而这种活动延续至今。
而对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副教授而言,老师对于科研的态度,则表现为近乎偏执的“严谨”。至今他还记得,当年万艾可( 伟哥) 首先进入我国进行临床药理研究时,一期临床试验便是在史院士的团队下开展的。在研究期间,辉瑞公司曾派出督导员来协和医院检查医用临床病例报告表(CRF表)的填写情况。这位资深的督导员当时打趣说,“如果能有一份表格找不出一丁点儿错误,我们就开一瓶香槟。”结果出乎这位督导员的意料,当天香槟不止开了一瓶。而此前,一本将近 100 页的 CRF 表毫无错误,在这位督导员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从未见到。
     不仅如此,史轶蘩教授的严谨似乎体现在医疗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在患者诊治过程中。潘慧告诉记者,对于患有垂体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而言,激素检查是最常见的检测项目,而以“皮克”、“纳克”为计量单位的极微量的检查结果往往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史轶蘩常常教育学生,不能简单依赖于化验单上的结果,而是要仔细观察病人、分析病史、梳理症状,一旦发现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就一定要停下来仔细核对。而她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毫不迟疑地拿起电话找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询问这一批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甚至还会要求实验室检测人员免费再为患者进行一次测定。
 
4 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
    为了方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临床和科研,已是协和大名鼎鼎教授的她却与低年住院大夫和研究生一样,长期“蜗居”于协和医院内护士楼的集体宿舍里。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漫不经心,经常是一次就做好一大锅饭菜,然后分成很多份存放在冰箱里,每次取出一盒稍加热就吃。她说,这样可节省做饭的时间! 然而,对于患者,她却格外投入,不怕麻烦,总是关怀备至。例如,在对矮小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史轶蘩教授特别强调矮小症的综合治疗,并不是一个病人来了就简单打生长激素,而是注重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特别是心理的健康。生长迟缓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因此,在看病的同时,史轶蘩总是要和孩子们尽量多聊一聊,给予他们鼓励,告诉他们如何运动、如何选择食物、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了每天十余小时的连续工作,史轶蘩教授几乎没有工作外的兴趣爱好。她常常提到, 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看福尔摩斯的探案小说,而且乐此不疲。“福尔摩斯的探案过程, 就像医生为患者寻找诊断的过程一样。中间虽然扑朔迷离,却有根有据,从来不任意推测。”成为一名医生以后,在她心里,工作就成了惟一重心,对她来讲,也是最有乐趣的一件事情。 即便后来史轶蘩身体虚弱得只能病卧在床,但她心里仍然挂念着患者,经常说的梦话,讲的也还是工作上的事。
    史轶蘩教授“纳于言”、“敏于行”,谦虚谨慎。她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献给她钟爱的医学事业,无悔地献给她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她的这种厚德载物、大爱无疆的品格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节选自《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 年8 月第31 卷第8 期
 
     史轶蘩院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及精神财富。她是一位智慧和品德双馨的杰出代表,她救死扶伤、严谨致学、一丝不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胸怀开阔,赢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关心支持医学发展的各界人士、患者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她是值得我国医疗界、科学界学习的楷模。
     我们将永远铭记她的功勋,学习她的精神,秉承她的遗志,为中国的内分泌事业加倍努力奋斗,已慰藉她的在天之灵!
 
                                                          2013年2月14日
相关文章
同类最热文章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
电话:: +86 10 8515 8129 / 8497 传真: +86 10 8515 8132
Email:xshwb#263.net 网站:https://endo.cma.org.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0
备案号:京ICP备0505259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50053号